【讀書心得】《變老的勇氣》
書名:《變老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郞
類型:老年,生活指導
評價:✩✩✩
每個人都必須面對逐漸變老的現實
年輕時候,無法理解變老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是,我們開始面對父母漸漸年邁,自己也逐漸接受這個現實。但是,我們往往會認為對變老有負面的印象。
首先,我們經常認為變老就意味著衰弱和退化。但作者在本書中認為不必覺得變老就是退化,而應該視為一種變化。的確,隨著年華老去,漸漸無法做到年輕時候可以輕鬆完成的事。
但是,只要不認為這是退化,而是一種變化,就不會從否定的角度去看待變化這件事,也就可以有不同的認識。
以季節來比喻,季節從春季漸漸進入夏季,然後邁向秋季,又慢慢迎新冬季的到來。不同的季節有各自的優點,無法和其他季節進行比較。
年輕的時候,我們自以為能夠掌握一切,我們懷抱著夢想,並認為自己很可能會實現;然而,走到人生中的中途點,你會開始懷疑,有些事情你還來得及完成嗎?有些遺憾,你還來得及彌補嗎?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老年充滿喜悅,不再擔憂呢?
有句話:「朝聞道 ,夕死可矣!」,如果在變老的當下,我們能夠用足夠成熟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後半部,就有很高的機會,有著美好的老年生活,甚至很多心情,是變老才能擁有的。因為你會更懂得珍惜,更懂得細細品嚐,你知道,你的時間有限,不能夠再蹉跎。
所以,即使深刻體會到自己開始變老,雖然變老,似乎是人人都不喜歡,卻都不能逃避的事情。你還是要有自己的夢想、自己的目標,因為你了解,當你不再對未來有所期待,你的生命才開始停止延續。
活著,本身就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為你可以探尋、可以冒險、可以感受,一旦停止呼吸,這一切都歸零;而就因為生命是有限的,所以在有限的生命裡,每個你遇到的人都是有意義的。
你要有熱情,你才能克服生理上的衰老,持續不懈,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可以學以前沒時間學的,做以前來不及做的,少了很多羈絆。最重要的是,通常此時,你開始不在乎别人的評價,只想在倒數的時間裡,好好做自己。
接受自己和年輕時不同,無法做到很多事的現實。即使無法再像年輕時那樣有能力做很多事,但還有力所能及的事。只要不放棄,去發現「力所能及的事」,並立即付諸行動,這樣就可以讓我們在變老之後,仍然自由地生活。
進一步而言,即使有一天失去了所有的能力,也開始遺忘過去的事,前一刻才發生的事,仍然無損於自己的價值。
作者在本書中雖然主要討論變老的問題,但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除了思考自己變老,和照護父母的問題以外,也能夠思考如何好好的過自己的人生。
不能用生產力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人只要活在世上,就可以對他人有所貢獻,活著本身就具有價值。
充分運用目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無論身處任何狀態,只是出現在那裡,只要好好活著,就是對他人的貢獻。一旦瞭解這一點,就不會再害怕年華老去,或是生病。
所以,他希望目前身體健康的人也必須充分瞭解認為自己活著就有價值時,你也就會感謝年邁的父母還陪伴在我們身邊,此時此刻能夠在一起,就值得感恩。
然而當遇到面對如何與年邁的父母相處,以及照護的煩惱是所有人際關係中最難處理的關係。因為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比任何關係更親近,而且歷史最長久。
無論在任何人際關係中,如果任何一方都不主動解決,就無法改變彼此的關係。但是,既然我們無法改變別人,就只能改變自己。面對和需要照護的父母之間的關係,首先要決心「自己改變」。不要試圖改變對方,而是自己改變,該如何改變?就是要「當個大人」,當個大人的三大要件:
1. 自己能夠肯定自己的價值
無論他人如何評價,自己能夠肯定自己所做的事,認為自己的存有價值,不期待受到他人稱讚,或是得到他人的認同。
2. 自己的事必須由自己決定
尊重對方決定自己的問題,如何過老後的生活由父母自己決定,不會干涉父母必須面對的問題,強迫父母按照兒女的理想和希望過日子。
3. 擺脫以自我為中心
每個人都是共同體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共同體的中心。「我」活在世上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和要求;別人活在世上,也不是為了滿足「我」的期待和要求。
瞭解以上三大要件,成為「大人」,就能夠接受父母原來的樣子。也就是尊敬父母。只要尊敬父母,就不會強迫父母做他們不想做的事,也不會對他們語帶不敬。
當看到父母失去某些的能力,也許就像看到了自己的未來,會忍不住想移開視線。但是,不必太在意失去的東西和「無法再做到」的事,而是將焦點集中在目前他「能夠做到」的事。如果父母有能力做卻不做,就接受父母的意志和選擇,不要將眼前的父母和「理想的父母」,或是「以前的父母」作比較 — — 只要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大大改善你和年邁的父母的相處。
在照護父母的過程中,父母可能會同一件事一説再説,或是很任性,有時候甚至讓自己無所適從。但是,年邁的父母所剩的時間,自己能夠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並不長,根本沒時間生氣。因此需要作好心理準備,具備接受現實的勇氣。
人是否能夠永保年輕?法國哲學家尚.居東在《我的哲學遺言》回答說:說「不妨認為眼前有永生。」那麼,那些認為自己老了的人呢?尚.居東回答說:「他們應該不相信永生。」
相信永生,就是認為自己有無限的時間。而人的生命並非無限,但是,不必在意未來還能活多久,只要思考自己「眼前」、「當下」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必須做的事,就能夠永遠保持年輕的心,自由自在地生活。
無論活到幾歲,都希望能夠認為自己有無限的時間,悠閒自在地過日子。這就是相信永生、敬虔過今生,活出實現夢想的人生。
但有些人從年輕時就一直持續變動的人生,到了年老了,很難突然改變想法,改變多年的思考習慣和習性。於是,整天想著自己時間所剩不多,掐指計算過日子,和雖然已經知道人生有終點,卻暫時不去想這件事,努力讓今天這一天活得更精釆,哪一種的生活方式比較更幸福?
不必執著於無法改變的事,直視眼前能夠改變的事,這才是幸福老後的啟示。
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這個事實無法改變,但我們自身的意識可以改變。
往往在退休後無法充分享受人生,關鍵主要在於人際關係的煩惱。退休之後,會失去很多以前藉由工作建立的關係,又無法顺利建立新的人際關係加以取代那些舊關係。
其理由是無法放棄把「生產力」作為判斷一個人價值的標準,不要總是用能不能做到某件事,來判斷人的價值。像很多男人在退休後總是嘆息:「離開工作之後,我什麼都沒了」,無事可做,無處可去,心中只有「怎麼會這樣?」的憤慨,和「這樣下去不行」的焦躁。
阿德勒說:「只有認為自己有價值時,才能產生勇氣」
- 面對課題的勇氣
當退休後,挑戰做新事物時,總是說:「我只要去做,就一定可以做到,只是我現在不做而已」,這種態度只是逃避自己可能做不到的現實而已;認定「這種事,做了也是白費力氣」、「根本不值得去做」,也是逃避課題的藉口。無論任何事,如果不著手去做,就永遠無法開始,雖然有可能做不到,但即使這樣,也只能將「做不到」的現實作為出發點。如果一直活在「只要我去做,就一定可以做到」、「我以後會做」的可能性中,永遠無法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 建立人際關係的勇氣
一旦和他人產生交集,就無可避免地會產生磨擦,也可能被人討厭、憎恨,甚至遭到背叛。
如果希望老後的生活幸福,就必須具備建立人際關係的勇氣。當然,不需要建立那種基於人情,自己必想結交的人際關係。相反地,應該遠離人情和世間的束縛,珍惜和真正陪伴在你身邊那些重要的人之間的關係。
認同真實的自己有價值,喜歡「眼前」、「當下」真實的自己。人無論活到幾歲都可以改變,只需要具備「改變」的決心和「改變」的勇氣。
年老的勇氣 — 幸福地活在年老「當下」的勇氣,也許就是稍微改變對你的人生見解的勇氣。其實人的存在本身,活著本身就是幸福,不管成不成功,人都已經是幸福的狀態。
年老並非只會帶給我們疾病和衰老,雖然會遇到要照護年邁的父母,或是自己可能需要被兒女長期照護的問題,甚至也會遇到身邊的人提前去世,這些都是人生必須經歷過悲傷的考驗。
如何將「年老的幸福」傳遞給下一化~「幸福就是力量」,並不僅是內在的力量,自然而然地顯現在外,讓他人也同時幸福。
真正的幸福,不是他人難以察覺的「內在幸福」或是只有獨自幸福,而是具有感染周圍人,讓周圍人也同時幸福的力量。
即使上了年紀,仍然每天心情愉快地好好過日子,待人親切,過得很幸福,跟你一起生活的家人也會感到幸福,只要不失去寛容的心,也許後輩兒女孫子願意主動向你傾訴煩惱。這樣你將成為周圍人眼中慈祥和藹「想要和他聊一聊」的爺爺、奶奶,那就是年老的幸福境地。
2020/05/31 by Alic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