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看見孩子的亮點》

--

《看見孩子的亮點》

書名:《看見孩子的亮點》

作者:張英熙

類型:敎育

評價:✩✩✩✩✩

本書強調以阿德勒鼓勵原則運用在學校及家庭教育當中,『鼓勵』是幫助父母及敎師給孩子建立自尊和自我價值的不二法門,也是肯定與支持孩子的歷程。

『鼓勵』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是比馬斯洛需求更多的思考,阿德勒是以他的親職教育經驗,提供他的教育想法給讀者。

「孩子需要鼓勵,如同植物需要水,如同動物需要食物,正印證了成長需要更多肯定的眼光」

人生的道路比的不是一時的面子、短暫的成功,而是一場比信心、勇氣、智慧、健康、快樂的人生馬拉松;人生甚至還包括了跌倒後再次爬起來的骨氣、堅持到底的耐力、永不放棄的韌性、挫折後的學習及成長。而孩子需要父母的鼓勵才能奮勇前進,達到自我實現的理想目標。

當孩子告訴你「我不能」、「我不會」、「我不要」時,我們身為父母要教他們說「我試試看」,教孩子要說「我願意」學習、「我開始」實踐。

建議成人在閱讀本書時,要先從自我鼓勵開始,因為氣餒的父母無法鼓勵氣餒的孩子,不要去懊悔自己過去教育孩子的缺失,也無需憂慮孩子的未來如何,因為從讀完此書開始,將會從中學到很多改變自己教育態度的方法。

阿德勒主張社會情懷和勇氣是孩子最寶貴的資產,而鼓勵就是最好的方法。那麼讚美跟鼓勵有何不同呢?

鼓勵是每個孩子都可以獲得的,是父母對孩子所付出的努力之肯定,讚美則是對孩子的成就之肯定。身為父母不要把對孩子的標準訂太高,以免孩子很難得到父母的肯定,那也就比較少能夠得到讚美;父母若以孩子的成就為教養目標,那就不是每個孩子都能盡如己意,父母容易產生挫折感。(詳如下圖)

當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使用鼓勵才能培養出有歸屬感、有能力、有自我價值、有勇氣的孩子,孩子在鼓勵中自然能和人溝通、自我約束、負責及有正確的判斷力。

鼓勵不但能夠讓孩子具有獨特性,也能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克服困境,從偏差行為中導向正軌,還能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懷,打下心理健康的根基。

身為師長要成為一面澄明的鏡子,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優點,映照著孩子那一顆善美的心。

要做到鼓勵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很多對孩子的鼓勵話語,會流於敷衍的情況,像是「好乖」、「好棒」、「不錯」、「你最厲害」;或者是「不要輸給同學」、「下次要考第一名」、「考一百分就給你買玩具」,「雖然有進步,但還是不夠」,這些方式都只是用高標準的要求去潛藏著成人控制的意圖,反而適得其反,容易造成孩子的挫敗感。

鼓勵孩子的首要工作就是避免讓孩子氣餒,鼓勵的技術可經由學習而獲得,鼓勵的態度透過不斷練習而養成。

鼓勵語法共有五種方式,詳列如下:

  • 肯定特質與能力
  • 指出貢獻與感謝
  • 看重努力與進步
  • 表示信心
  • 傳達接納與認可

鼓勵看似簡單,其實還存在各種障礙,包括文化中強調權威、看重表現、鼓吹競爭、善於批評、追求完美、推崇謙卑、不自在與不真誠的混淆、表達不流暢、孩子對鼓勵的反應不符期待等。

成為鼓勵者的歷程包括自我探索、自我覺察、實踐鼓勵及養成自我鼓勵的態度四階段。

成人擁有鼓勵的態度,加上我訊息、自我合邏輯的結果、家庭及班級會議的管教作為,能更有效地協助孩子發展合作及負責的品格。

當鼓勵與教育目標緊密結合,能指引孩子不以自己為中心,有貢獻團體的熱情,或者能力感、價值感、認同感及成就感,發展關懷他人及大我的情懷。

恐懼是個人成長最大的敵人,唯有勇氣能對抗恐懼。鼓勵就是激發內在勇氣的過程。 — 瑞蒙·柯西尼

在專制的教養下,孩子可能唯命是從或叛逆對抗;縱容的教養,孩子可能目無法紀、唯我獨尊;忽視的教養,孩子可能安全感不足、人際疏離;民主式的教養,孩子可及早學會自我約束,了解尊重和合作的價值。正向管教下的孩子展現出自我實現的特質(Nystul,1984)。

Kaplan於1985年提出,寵壞孩子有四種方式,分別是:

  • 給孩子太多
  • 幫孩子做他們有能力自己完成的事
  • 過度過多的督導、評論
  • 毫無規範或違規時不必承擔後果

被寵壞的孩子,長大後會期待別人繼續呵護、體貼且聽命於他,不然就會覺得受到虧待而對人充滿敵意,這樣的教養方式是錯誤的生活形態。

當孩子被過份寵溺時,容易產生霸道、無理的性格,會容易想要什麼就ㄧ定要得到什麼,也會比較不懂得考慮他人感受。也比較不會為別人著想。過份寵溺孩子會帶來的七大不良影響:

  • 自私自利
  • 性格驕橫乖張
  • 做事懶散無紀律
  • 不懂禮節 目無尊長
  • 懦弱不能承受困難
  • 人際關係不好
  • 身體狀況不好

從阿德勒觀點看孩子寵溺現象:

1. 期待別人把他的願望當法律看待,想要不付出努力就可以當個天之驕子。

2. 把與眾不同視為他的天賦權利。當他不是眾人的注意中心,別人也不體貼其感覺時,他會覺得世界虧待了他。

3. 總是等著別人服侍他,沒有獨立性,也不知道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

4. 面臨困難時,總是等待或乞求別人的幫助。

5. 當別人不諂媚和順從他時,會認為是別人的錯。

6. 比較嚴重的,可能會在暗中破壞或公開反叛,以柔術駕馭別人或以暴力施行報復,來博取權位和獲取心中想要的東西。若是被識破詭計而被指責時,則會覺得是自己被虧待了,而不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

當孩子長期被忽略的時候,會形成較沒有自信心,甚至自我否定感。這樣的孩子也會缺乏安全感。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所療癒;不幸的人,用一生去療癒童年」。

這句話可以反映在阿德勒的想法中,像是有些人會因為天生身體殘疾的情況而由於幸運地在童年時期受到鼓勵,因而得以鼓起勇氣,克服身體及環境限制,對人類有傑出貢獻。相關案例可以參見此影片:https://youtu.be/U6OJk_KTxDE

由此可見「鼓勵」相當重要。

當孩子遇到適應上的問題時,成人該如何處理呢?本書提到若成人能洞察孩子的心理需要,辨認出孩子的行為目的,有技巧地引導並加以改變,就能激發孩子合作、負責的態度,幫助他們以積極且有益社會團體的方式或者價值感及歸屬感,並且有最佳的適應。

「鼓勵可以點燃孩子的希望,氣餒會澆熄孩子的熱情」

因此,我們要去發掘孩子的優點,看見孩子的亮點,處理孩子偏差行為,建立孩子的社會情懷及世界觀,讓我們以溫暖、接納、關愛的方式去鼓勵孩子並且滋養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教師及父母擔任的重要的角色,我們除了要賦予孩子責任感,也要看重孩子的努力,表現出對孩子有信心,包容孩子的錯誤,以幽默感協助孩子面對挫折,讓孩子從失敗中尋求意義。

最後,鼓勵不僅可以運用在教育的元素上,也可以用在輔導中去塑造勇氣,更能夠幫助那些因氣餒而出現不良行為的孩子,我認為鼓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伴隨著許多不同的案例跟情況,重要的是以正向的管敎和態度去看待每一位孩子,才是鼓勵真正在執行上最根本的精髓

2021/7/23 By Brittany Shih

--

--

Happy Read 樂讀

Books Review | 分享閱讀心得,所有書籍都是從台北市立圖書館借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