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框架效應:打破自己的認知侷限,看見問題的本質,告別慣性偏誤的心理學智慧》
書名:《框架效應:打破自己的認知侷限,看見問題的本質,告別慣性偏誤的心理學智慧》
作者:崔仁哲
類型:心理學
評價:✩✩✩
我們往往認為「年紀到了四十歲了,就會比以前更有智慧」,期待自己一邁入四十歲,就會像被施了魔法一樣可更徹底看透人生,會對他人寛容,也會成為一個很有智慧的人,更淸楚掌握自己知道的與不知道的,甚至做得到的與做不到的,這是作者對智慧的定義。
作者對於所謂極限的領悟,與其說是隨著年齡與歲月增長而頓悟,更應該是當一個人了解到框架會限制我們的認知,就會變得較為謙遜,而這也正是智慧的起點。
框架能夠決定每個人的人生走向,各式各樣的框架誘導了我們的每一項決定、每一個行動,最終促成特定的結果。了解框架帶來的思考限制,減少被媒體與商人操弄的可能性,做出更正確的決策與判斷。
作者在書中提到:當查覺到自己的極限時,感受到的謙遜,才能讓我們擁有打破「自我框架」的勇氣、有智慧承認對過去的誤解與對未來的無知,並且幫助我們從對金錢的錯誤心態中解脫,這也是他希望透過這本書,讓讀者必須𧫴記在心的要素。
心理學赤裸裸地讓我們看清楚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自己的內心充斥多少錯覺、錯誤、傲慢、偏見、失誤與誤解,同時也認知這些缺點是源自於名叫框架的心靈限制。
框架,是我們觀看這個世界的窗口,也是心智篩選必要資訊的能力。如同建築物的某處開了一扇窗,建築物內的人就只能透過那扇窗看世界。
框架,是映照內心真實想法的心靈之窗,是讓我們從特定方向觀看世界的引導者,但同時也是限制我們接觸世界的監督者。
我們看待某些問題的觀點、面對這個世界的心態、面對世界的隱喻、對人的刻板印象等,都屬於框架的範疇之內。而我們也始終是透過框架這個心靈之窗看待世界。我們雖認為自己很客觀,但殊不知,框架打從一開始就排除了特定的細節或選項,其實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被框架上色、扭曲了我們眼中的世界。
框架具備各種不同的形態。包括我們的假設、前提、標準、刻板印象、隱喻、單字、提問、經驗的順序、邏輯脈絡等。
人們常把框架想成簡單的「心態」,所以會説為了具備好的框架,「決定」讓自己要有好的心態。但是,框架並非我們下決定的對象,而是「設計」的對象。想要改善框架,必須先檢驗自己的語言與隱喻、假設與前提、經驗的順序、邏輯脈絡等,才能試著將框架改善,設計得更好。
正因爲我們意識到人類認知的極限,我們要更積極接觸在那極限之外的新世界,我們為了享有人生最美、最幸福的風景,要努力得到一扇視野最好的窗戶,用最好的框架重新裝備自我人生。
「人生並不於發現自我,而是創造自我。」這是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名言。為了創造自己,我們必須先創造「我就是狀況」的框架。如果真正了解到,自己的力量可以影響他人的行為與幸福,我們自然而然會產生鬥志,努力創造更美好的自己。
「你能夠奪走一個人的一切,唯有一種自由無法奪去」那就是,無論身處什麼樣的情況下,該抱持的人生的態度,以及做出選擇的自由。」
生活中遇的各種狀況,都是單方面被賦予的,然而面對狀況的思考邏輯,必須完全由我們自己選擇。
選擇、決定出最好的處理態度,就是我們人性的最後堡壘與道德義務。
在本書的最後,作者介紹建立十一個框架的方法與建議,幫助讀者成為真正更有智慧、更自由的人。
一、建立一個「意義框架」
根據做事的時機,會影響我們是以「這件事極具意義」的角度思考,還是以「這件事情要經過眾多繁瑣步驟」的角度去思考。
無論是未來還是現在,我們必須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行為,都是為了遙遠未來而做的事情,並養成習慣,以意義為中心去看侍事物。
二、堅持「接觸框架」
不要抱持太過強烈的自我防衛心,要努力地接觸外在世界。靠近别人、接觸新事物的時候,我們都必須堅持這樣的態度。如果感到害怕裹足不前,記住雖說會因爲接觸而後悔,可是經歷一定的時間之後,這樣的後悔就會消失。
如果從未去嘗試過,後悔就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深刻。
三、擁有「此刻當下」的框架
人將當下定義為「準備期」的傾向。我們認為,現在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做準備,所以需要不斷做出犧牲;認為現在不該享受、滿足,而是應該要忍耐、堅持。
通往幸福的路,其實就始於充分享受、感激當下。
四、拋開「比較框架」
真正內心的自由,是不拿自己與他人比較。我們不能用「和他人比較」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
即使表現得比其他人更好,在物質上比別人擁有更好的享受,這些滿足都只是一時的。
我們更應該該追求「最好的自己」,這才是通往真正幸福的道路。
五、使用樂觀的語言
一個人使用的語言,決定一個人的思考邏輯。
因此,為改變思考邏輯,首要之務就是改變語言的使用,尤其是習慣使用樂觀的語言,創造積極樂觀的思維邏輯。
六、找出你想模仿的人
如果你有想要效仿的對象,你需要閲讀他的傳記、自傳,刻意努力模仿、實踐他的行為。
創造理想的自己,持續讓自己接觸那個角色的故事,這樣一來,就能將想像中的故事變成現實。
七、更換身邊的物品
適當選擇、安排身邊的物品,能夠超越單純的居家設計,是一種更具智慧的心理設計。
八、比起「擁有框架」,更該具備「經驗框架」
刻意將為了擁有而做的消費,引導成「為了經驗」而消費,感受到的幸福會較大。
為了活出自在的人生,我們必須為自己消費;不過,如果真的想體驗更高層次的幸福,就應該盡量為他人消費,我們需要換個角度思考,明白為他人付錢並不只是單純的禮尚往來,而是讓自己更快樂的幸福維他命。
九、具備「跟某人一起」的框架
我們的生活最重要的,並不是「在哪裡」,而是「和誰在一起」。
拋開執著於「在哪裡」的無聊人生,和「為我帶來安慰與勇氣、給我力量的存在」,以及「我可以完全信賴、依靠的人」,建立一段好的親密關係,就是幸福人生的指標,同時也是目的。
十、鍛鍊偉大的「重複框架」
「習慣能讓任何事情都有可能。」 — 杜斯妥也夫斯基
無論在哪個領域的成就,都是基於「沒有中斷的努力」而達成,我們絕對不能低估一個人持續不懈的努力。在認知心理學領域中,有一個「十年法則」,指的是無論在哪個領域,要做到專業的程度,至少需要十年以上持續不懈的努力與專注。
練習不只是單純的重複,而是一種計畫式訓練,需要為了特定的學習目標而精密設計,搭配一位教導你的老師,能夠對自己的執行成果反覆給予即時的回應。
為了改變框架,我們該做的是重塑框架(reframe)。
框架並不只是單純的下決心而已,也不會因為一次的決心就輕易改變。我們必須要在原有的思維成為習慣之前,不斷重新定義、重新形塑框架。
如同透過規律運動鍛練肌肉一樣,我們要透過規律且重複的練習,學習新的框架。
十一、減少人生的副詞
濫用副詞是由於自信不足,不安的人才會使用大量修飾。
為了寫出充滿生命力的文章,我們必須減少不必要的副詞,才能夠簡單明瞭地傳達自己的意思。想要貫注生命力、恢復自信。我們每天早上站在鏡子前面,一一檢視自己應該捨棄的人生副詞。
史蒂夫.賈伯斯每天早上都會站在鏡子前,自問:「如果今天是我人生的最後一天,那今天預計要做的事情,真的是我最想做的事嗎?」他想要拋開人生的副詞,過著簡單俐落的生活。我們不該被動接受這個世界灌輸給我們的事物,而是要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為何,才能使我們的靈魂繼續活下去。
從作家的角度來看文字與人生中,重要的是主詞,而不是副詞,人生的每一瞬間都是一個句子。句子要有生命,人生才能充滿生命力。
本書讓我重新檢視觀看這個世界的角度,為自己開啟新的一扇窗,掌握重新形塑框架的契機,這是人生給我們最大的幸福,同時也是義務。
每個出口,都是通往某處的入口。
2020/05/20 by Alic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