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安靜是種超能力》
書名:《安靜是種超能力:寫給內向者的職場進擊指南,話不多,但大家都會聽你說》
作者:張瀞仁
類型:商管.心理.人際關係
評價:✩✩✩
如果你是內向者、或者你周遭的家人、朋友、夥伴同事他們可能是內向者,你想要深入了解他們的話,那麼,你一定要耐心將本書讀完,相信能夠對自己多了解一些,並可以透過本書鼓勵到你自己,找到新能量,活出最好的內向自我;更讓你在職場中重視內向者,更珍惜內向者的同事,尤其是對你的家人,你會更包容鼓勵他們。
了解自己的個性,但不要束縛。越理解自己時,越要更有意識地去突破自己的極限,不要被外向或內向這種標籤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這一本書帶領我們能夠進入內向者的安靜世界,了解內向者的那份特別能力、特質與外向者的差異性。
作者在本書中深刻敘述親身的經歷、如何做自己,如何運用天賦、發揮所長,充滿自信地運用優勢,行銷自己,讓她在充滿不同文化的國際多元化職場,找到屬於自己的工作方向,並分享過程中所遭遇到的挑戰與成功經驗;並提供大量實際激勵人心的案例與因應策略,這本書是寫給內向朋友實用的職場生涯指南。
書中提到內向者的內心糾結,外向者是無法體會。內向者人生就如同一部驚悚的恐怖片,外表起來風調雨順,實際上暗潮洶湧、雷電加交卻從沒停過。
內向者與其為費了很大力氣,討好社會主流價值的單一標準,千方百計地讓自己辛苦戴著面具社交應酬、扛著外向者表象「理想標籤」的盔甲過著生活;不如選擇與自己好好相處,認識自己,了解內向的特質、找回自己原本的樣子,發掘自己的優點、思考較適合自己的工作,找尋內在的動力,發揮專長。
Part I : 內向者的職場進擊指南
本書主要目的在於幫助內向者了解自己,你進入職場前,分辨你是否是內在者?內在者的外顯特質概述如下:
- 需要較多時間思考、說話時停頓較長、說話輕聲細語
- 講話時,眼神交流不多;傾聽時,眼神交流多
- 凡事喜歡預作準備
- 專注、重視細節
- 記憶力很好,但需要較長時間恢復記憶
- 比起透過講解來溝通,透過書寫更能釐清自己的想法
- 善於反省,有時甚至會過度反省
- 對長相較不敏感,容易「臉盲」記不住對方的臉
- 朋友數量較少、但交往程度較深、交情較久
- 在公眾場合和私底下的樣子不太一樣
內向者與外向者的大腦天生就長的不一樣,面對外在刺激時神經傳導物質和敏感反應、自主神經中樞的機能等等不同於外向者;內向者的成因不只是因為基因造成具有內向的特質;而每個人都有內向、外向兩種體系同時運作、差別只是在哪個體系較占優勢、較常使用而已。
而後天因素,包括成長環境、社會期待、教育方式、家庭與職業需求等,也可能將一個人訓練成更傾向內向或外向。
適合內向的夢幻工作有那些?其實對每個內向者來說都不一樣,記住,內向只是一種傾向,不要把它當作一種條件或限制。
對於重視內在意義內向者來說,每天做事會很注視細節、按照計畫去排列優先順序,往往會迷失在整個社會環境的誘惑以及價值觀裡,心思被轄制在外在物質受綑綁,唯有透過內在思考,了解你真正重視的甚麼?你的天賦是甚麼? 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以及你自己的最擅長做,而且你喜歡做的事,比你的能力重要。
作者在書中提到:首先必須先認清 — 沒有一樣工作是為你量身打造的。
在職場上我們都在想辦法發掘自己的長處,然後運用這項長處先設法謀生,然後再結合專業性訓練與技能學習,培養第二專長,才有機會接近所謂的夢幻工作。
Part II: 內向者如何拓展工作上人際關係
一般人看內向者通常很安靜、有時會說他反應慢、沒有想法;不擅於人際來往,如此說或許有一點貶意。
倒不如說內向者他是精緻交友類型。雖然他的朋友不多,但他交往的朋友重質不重量,重情義,以信賴關係為基礎;也就是因為內向者深入專注經營與朋友之間的友誼關係,他對於朋友如果遇到困難時,都較為願意把對方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來處理。就如同古人所說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一種很浪漫的大人交友模式。
面對人際衝突時,內向者敏感的特質、很輕易可以察覺,氣氛不對勁,甚至會感到不舒服,認為自己也要負起一些責任,造成他生理上的疲勞、心理上壓力;也因此許多內向者會傾向避開衝突,以保留能量,總把別人放在自己的前面,高度同理心和以團隊為重的合群態度;也因此在職場團隊中成為一個沒有意見的人,變成主管、同事的眼中沒有存在感。然而一旦遇到考核或討論責任歸屬時,內向者就會從優點轉變成一場噩夢。
作者在本書中,建議內向者面對衝突時,可採取做法:
- 先離開,衝突現場;最重要:記得回到衝突起點,面對並解決
- 運用同理心傾聽,從中了解、尊重對方的立場;但必須提醒:不完全等於要同意對方的看法
- 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情緒或想法,越想就越不願意說;但必須把握溝通機會
- 內向者善於思考,容易把所有無論是好的、壞的皆放進腦袋裡;但因此必須提醒:當衝突已經解決之後,就要放下;要不然這樣的陰影一直放在心裡,雖然可以記取教訊,但是長期累積下來,其實也不太健康。
Part III : 內向者如何前進社交場合
內向者不太習慣參加陌生的社交場合,內向者的特質 — 凡事喜歡預作準備;可以在出發參加任何社交活動之前,先確認「為什麼要參加」「決定是否參加」,是為了交差、開眼界,還是為了在工作上或人生中更好的發展?
如果連半推半就的動機都沒有,還是別去了吧! 要「精選」而非「慎選」,因為有時還是需要正向思考,才能漸漸擴大自己的舒適風格,勇敢進入並參與社交場合。
Part 4: 內向者發展自己思維、自我提升,發揮天賦,運用安靜的能力,建立自信
內向者要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優缺點,發展自己、健康的「成長心態」思維;而不是「定型心態」自認自己天生就是內向,總是在意他人的眼光,為證明自己,刻意一直掩飾,甚至因此而忽略自己的弱點;最終將能力限制自己的潛能。
換句話說,如果內向者能夠正視自己的狀態,平時就能表現內向者原有優點,更在不勉強自己的情況下,學習挑戰新事物與陌生環境而獲得進步,增加提升自我的機會,你就越有自信,並在需要時將隱藏的一點點外向特質發揮出來,越能因應生活中種種的不同情境。
如果你對於內向者領域相關知識,有進一步研究剖析興趣的話,以下是作者在書中提到參閱的書籍,推薦值得你,後續研讀:
- 《安靜,就是力量》 作者:蘇珊.坎恩Susan Cain(寧靜革命公司創辦人)
- 《內向者的優勢》作者:希薇亞.洛肯 Dr. Sylvia Lohken (德國知名企業講師)
- 《內向者的成功密碼》作者:朵莉絲.梅爾丁(德國知名企業培訓諮商師)
- 《內向者的力量》作者:羅莉.希格 Dr. Laurie Helgoe (臨床心理學家、羅斯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
- 《幹掉獅群的小綿羊:內向工作人的沉靜競爭力》作者: 妮芙‧凱威勒(職場人力開發專家)
結語:
靜水深流(Still water run deep) — 譬喻內向者的獨特領導個性,特質包括謙遜、安靜、沉穩、自制、溫和、保守,甚至害羞。
因為內向者通常較不怕獨處,花較多時間在內在宇宙中遨遊;因此更會反省自己,並專注在思考、觀察、計畫、想像、創造、提出解決方案、深入研究並徹底執行,社會化後不僅可以使內向者成為職場可造人才,也可以成為卓越的團隊領導人。
2019/5/13 by Alicia
請幫我按 5 下 Like(圖上的手),能讓我獲得額外的獎勵與鼓勵!